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甄别现有债权债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甄别现有债权债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识别高收益债?
根据罗伯特-S-克里切夫的《高收益债务实务精要-债券及贷款的信用分析指南》一书中定义,高收益市场主要由被各大评级机构评级为投资级别之下(低于Baaa3/BBB-)的公司(或未评级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及贷款构成。信用风险从相对稳定的、接近投资级别的BB级债券一直到那些处于破产清算边缘的债券。
高收益债券一般按固定利率、半年期支付利息,在资本结构中,一般为无担保地位,期限比较长,债券契约中明确的债务限制性较低,因而,它给出的利息一般比较高,用以补偿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高风险,高收益债权一般都是评级低于BB级以下的债权,不然也不用付出高成本就可以融到资了。所谓高收益标准,各个国家都有一个标准,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高于正常收益50%就已经算了。但是,在我们国内一般高于70%以上我们才可以称为高收益。
特别高的收益债权随时都有违约风险,无异于刀尖上舔血,我们普通投资者还是要小心。
一个是看评级机构给出的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可以去评级机构的官网看评级和后续追踪情况,国内的评级机构有中诚信、国衡信、鹏元、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东方金城、上海新世纪等。
由于国内评级虚高,评级从AA到AA-都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债,甚至某些AA+也需要仔细甄别风险。
这个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动态考虑,比如在货币相对宽松时期,可以适当降低识别高收益债的尺度,在这一时期AA-债券的风险降低了,价差收益可能相对更大。相反,在银根紧缩时期,AA+评级都未必安全,应该去AAA抱团取暖。
另一个,如果发债人是上市公司,可以看上交所、深交所发的问询函,问询函可以看作是对上市公司潜在风险点跟踪的角度和线索之一。
再就是看和公司有关的新闻报道,比如报道分红没有到位,员工工资发不出等,可以从侧面看出公司的潜在问题。
2018和2019年是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起步之年,市场容量与交易量迅速增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类投资主体的深入参与其中,可以预计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中仍将持续,2020年这一市场将继续扩大和丰富,市场机会更加凸显。
中国高收益债市场的起步
中国虽然没有正式推出国际标准定义下的高收益债(垃圾债)市场,但在宏观经济稳增长压力和信用债违约频发的背景下,中国的高收益债券事实上不仅存在,并且已经具备了较为可观的规模。2018和2019两年,一些在宽松融资环境下尚可持续经营的企业都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甚至局部断裂的情况,高收益债市场规模快速增加。
高收益债独有的高收益率特征以及——更重要的——大部分债券并未实质违约、甚至有部分债券交易活跃,这些都对投资者形成了不小的吸引力。 目前的高收益债投资者主要是以私募基金为主,券商自营和资管参与的并不多,公募基金就更加有限。2017年在山水水泥违约后,某只大型公募基金主动折价买入山水水泥债券让债券业内震惊,但是后来很少有公募基金主动买入高收益债,更多的是已持仓的债券由于信用情况恶化被动成为垃圾债,而公募的业务属性决定了其只能砍仓处理。 商业银行实际是目前垃圾债券市场最大的投资主体,考虑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认识比非银机构更加深刻,而且企业第一手信息的获取也更快更全面,其本应该更加具有识别风险和处置的能力,但由于银行天生的保守作风,不具备投资垃圾债的基因,更多的是被动持有。随着银行资管子公司的独立,其资管子公司和母行在垃圾债投资上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也是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甄别现有债权债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甄别现有债权债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