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剥离债权债务账务处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剥离债权债务账务处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处理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的?
美国和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十年来的数据显示,不良资产与经济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多重因素促使不良资产规模有所攀升。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监管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346亿元;不良贷款率1.74%,与上季末持平;关注类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率3.75%。自2012年二季度持续上升以来,近一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74%左右,已披露加上潜在的不良贷款余额保持在数万亿的水平。
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非牌照类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相关服务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地方法院、地方工商部门)等。经过近十年的不良资产处置与经营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业务模式:
1. 收购处置
收购处置是较为传统的处置方式,主要运作模式为尽职调查——估值收购——分类处置,此类处置流程较为繁琐,最终实现回收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尽职调查和估值测算,从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包,随后采用二次出售(单户转让、打包转让)、债务人折扣清偿、债权重组、本息清收、破产清算、诉讼追偿等方式,对不良资产包进行处置。
2. 危机企业重整
危机企业救助与重整是另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处置方式,主要运作模式为尽职调查-资产重整或债务重整,由于涉及的相关方面较多,处置周期较长,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对于存在还款困难、但还有一些核心资产的危机企业,资产管理公司会采用债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整合、债转股、破产重整、资本市场退出等综合化手段,提取企业有升值空间的生产要素,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最大程度的回收债权并获取收益。
3.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较多的非传统处置模式,主要运作流程为尽职调查-多方谈判-达成重组安排。针对短期内流动性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更改债务条款、实施债务合并等方式,约定还款金额、方式、时间、抵押物以及还款时间,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修复债务人企业信用,挖掘核心资产运营价值,实现未来债权的回收。例如,超日债出现实质性违约后,假若破产清算,大部分的债权清偿率仅为3.95%,资产管理公司牵头多方进行资产重组,合作方实现借壳上市,实现了投资人、债务人、债权人、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
4. 市场化债转股
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于2016年开启,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是本轮债转股的显著特征。在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下,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以股抵债、追加投资等方式,帮助企业改善经营和财务状况,提升债转股所持有股权的资产价值。
不良资产留在银行的账上,会影响银行的财务报表的,不良率高,财务报表不好看,行长也没面子,所以银行要把不良资产卖掉。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后,一般是按正常的诉讼程序去追收贷款,或者搞债务重组、债转股这类的方法去处理,但这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收回不良资产。银行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操作,问题是银行等不起这个时间,因为每年都要披露财务报表,所以,银行都是在年终结算前就要把不良资产卖出去,以免财务报表难看。
不良资产的第一次剥离是怎么做的?
第一次剥离: 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当时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发行了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利率为2.25%。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贷款和发债筹集到1.39万亿资金,全部用于按照面值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即为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此次剥离后,商业银行将1.39万亿基本不可能收回本金的贷款资产,转换成了8200亿元可以定期收到利息的债券以及5700亿元现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剥离债权债务账务处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剥离债权债务账务处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