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债权债务统计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债权债务统计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近几个月以来,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何持续走高?
有观点认为,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上涨,尤其是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大幅上升,反映出银行对核心稳定负债的渴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这样的判断是片面的。因为上述现象只反映了部分银行对流动性的关注,但也不是存款缺乏。在曾刚看来,不同银行之间的定价差异是存在的,但不是行业普遍现象,相对而言,部分中小银行负债压力可能会大一些。
曾刚强调,中小银行之间的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以零售为主的股份行,存款是比较充裕的。目前,大多数农商行的压力来源并非“揽储”,而是储蓄增速快于贷款资产增速。“相对而言,城商行的流动性压力目前会大一些。对这类银行来说,的确需要提升核心存款占比,平衡同业存款。”
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2019年6月发布《2019年5月银行存款利率报告》显示,2019年5月份,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均值对比4月份均继续保持上涨趋势,已经连续三个月存款利率实现上涨,现阶段各期限的存款利率均达到了2018年以来的最高值。
其实这个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毕竟截止2018年末,我国的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涉及到全国几十万个网点,而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统计的仅仅为北上广深四地的上百个网点的利率变动情况。当然以局部推全局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统计方法,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为什么定期存款利率持续走高?
有在四大行办理业务的,应该会发现四大行的存款利率这几年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利率持续走高的主要是在中小银行里,那么中小银行的利率为何持续走高呢?
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为存贷款的息差,特别是中小银行,这方面的依赖度更高,在同等利率的条件下,正常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大银行,一则品牌知名度高,而品牌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就是安全;二则网点众多,办理业务便捷;三则各类业务品种齐全,一站式解决用户的金融需求。
所以现实中中小银行的利率往往都高于大银行,也只有这个才可以吸收部分追求高收益的用户把钱转到小银行。这个平衡度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互联网兴起后,先是被余额宝、零钱通这些打破一次,提升了一次利率;而2018年下半年以来,民营银行推出的各类智能存款又再一次把市场的利率提升了一个大的幅度,不少追求收益的用户纷纷把存款转移至民营银行,这对于广大的地方中小银行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毕竟存款是银行的立行之基。因此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们纷纷开始提高利率,更甚者1年期的利率已经出现4.1%的情况了,直接大银行三年期的存款利率。
有人觉得近几个月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断走高,我的感觉正好相反,银行利率并没有走高的迹象,而且原来的一些高息存款现在找不到了。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先从我的角度说一下,因为经常了解相关信息,我总是找一些利率比较高的银行存款,我发现,从去年到现在,各种存款产品的最高利率是下降的。举几个银行最高存款的例子:
某民营银行的定活宝,刚推出的时候利率是3.8%,现在一路下跌,提前支取利率只有2.8%了;四川一民营银行的类活期创新存款,去年9月份利率还在4.5%,后来一路下跌,最低达到3.8%,现在直接找不到了。东北某民营银行曾经因为一款利率6%的创新存款,让大家感到怀疑自己眼睛,在一个多月前,这款产品已经下降到5.5%了。所有这些,都说明民营银行的最高存款利率近几个月是呈下降趋势。
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是差不多,原来某地方商业银行大额存单利率能达到4.8%,现在已经没有这么高的利率了,最高只有4.5%;大型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在下降,四大行之一的某国有银行大额存单最高利率现在是3.85%,之前的最高利率是4.125%。
上述例子都是真实存在的,创新存款和大额存单可以说是高息存款的代表,他们的都是采用市场化利率,这说明市场能够承受的利率是在降低的。
当然,有人感觉利率提高,也是有可能的,一些传统的短期存款产品,利率确实非常低,和货币基金、民营银行创新存款相比,已经没有生命力,因此,部分银行对一年以下的存款提高了实际利率,但是这一种即便提高了利率,感觉都不如“宝宝类”货币基金划算,比如一年定期存款标准利率是1.5%,上浮50%才达到2.25%,比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还要低。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存款如果自动转存是不会延续实际利率的,比如某银行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是1.5%,现在活动利率是2.25%,如果明年到期自动转存,一般是按挂牌利率1.5%转存款,而不是现在的存款利率。
因此,整体上看,国家基准利率并没有调整,银行存款利率整体处于波动状态,以前的高利率在下调,一些低利率的产品有所上浮,这些都是正常的市场调节,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内外部经济因素影响。
这个提法不太准确。银行存款类产品利率是在升高,而且银行创新型的储蓄产品利率更高。近期做了一些研究,给大家分享一下。
1.从5年前,国家鼓励金融创新,出现了大量的网贷机构及各种互联网创新公司和产品,对于我国银行存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上,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已经连续几年我国的存款储蓄率持续下降。从去年开始,发现所谓的金融创新引发了非常大的风险,有着上百万的人家庭理财亏损严重,甚至受到诈骗。所以自去年年底开始存款储蓄开始慢慢回升。
2.其实银行除了是一个企业,还担负着国家金融稳定和政策引导扶持的一个社会功能。存款率持续下降,会导致贷款新增率也随之下降。因为有存款才会有贷款额,这就极大了影响国家配置社会资源的引导能力。所以从政策层面,回归银行存款也是国家希望和大力扶持的。
3.2015年起,人民银行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的管理,但是还是有窗口指导,各个银行不能过度上浮,所以前两年也没做太多突破。但存款怎么样上浮,都比不上前两年的理财收益率啊。自去年民间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偿付风险后,居民从安全考虑,也顾不得收益高低了,所以回归寻找更高利率的银行存款产品就成了主流。
4.国家从去年开始加大对民营银行的牌照发放速度。这些新的民营银行,需要吸收存款,否则即使给了牌照也无法生存,所以率先引发了存款利率大战。是通过创新型的银行储蓄产品来实现。包括现在大家逐渐了解的大额存单和智能存款产品,一年期利率可以达到4,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可以超过6。
5.这几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自去年年末到现在的存款高利率产品蜂拥迭起,市场热闹非凡。传统大商业银行本身不太想加入这场争夺存款的竞争,但是也顶受不了客户的抱怨和存款搬家的压力,所以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也纷纷调整了自己创新型产品的利率,争取挽挽留住更多的客户。所以我们看到例如建行也有3点多的大额存单产品。当大银行加入后,定期存款市场就更加繁荣蓬勃。
6.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现在还是理财产品的高发风险时期,所以避险还是居民理财的主要需求。有了这些高息定期存款产品的出现,居民可以将自己的积蓄放到这些产品中。一方面保本保息保安全,另一方面也争取跑赢通货膨胀。
大家要抓住这个存款高息的时间窗口。我估计过了今年,利率又会逐步下降,再也找不到这么高收益的定期存款产品了。
觉得好,关注我,再加加赞,我还有其他的文章和视频,大家可以做扩展阅读。
中国的大部分银行都是一边揽储,一边放贷的,除了两家不是。
一家是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政府机构。
一家是国家开发银行,不需要揽储,以国家信用发型债券。
其他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自己印钱的,必须通过吸收存款,放出贷款来盈利。
随着支付宝、京东金融等理财平台的兴起,以及老百姓储蓄不如消费意识的提高,以及通货膨胀,老百姓更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
为了吸引储蓄存款,只能提高定期利率,吸引老百姓存定期。这样能够保证自己资金池的稳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债权债务统计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债权债务统计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