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反思婚姻家庭成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反思婚姻家庭成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老家白喜事大操大办一场下来十几万,没有挥霍就被说不孝合适吗?
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都是借机炒作、有的是为了收钱、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在互相攀比的心理?大家都是跟风的节奏嘛!孝顺二字?并不是大操大办的事、而是父母在世时、多些问候、多些关爱、让父母幸福的度过晚年、哪才是真孝顺!而有些子女、父母在时?不闻不问、不痛不痒的、不理不睬?当父母离世的时候?他们碍于面子、怕别人说自己是不孝子孙、又来个大操大办、这种挥霍?的确是把钱烧成灰烬、浪费了多少钱财?结果是钱财两空!人死与灯灭、虚拟的东西真不必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尽心尽力做好子女的本分就好,让父母开心快乐就是孝顺!父母百世后、用短时间、简单的方式安葬、入土为安就是孝顺、不必铺张浪费做大事、弄得钱财两空!大家共同探讨吧!谢谢邀请![玫瑰][玫瑰]
有些人是想从中得到一些好处,才会这么说,孝心不是在人死后,做给别人看的,倒不如在已故人生前好好的照顾,尽孝,嘘寒问暖的关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人死了才尽孝还有什么用,即使风光大葬又如何,只是用尽钱财徒有虚名而已。
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很普遍。传统和习俗的铁链难以挣托。操办者花钱买罪受,参与者花钱不情愿,这就是传统和习俗的力量。我认为只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风气不断好转,会好起来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老家是洞庭湖畔一个小镇。这些年来的习俗,凡是家里子女有两、三个或者是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白喜事大操大办下来都是几万、十几万甚至是数十万。这种旧的习俗是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对于父母亲的孝顺不是以死后花钱多少为标准。而应该是生前为父母亲做了多少孝敬父母的事情来衡量。没有挥霍就被说不孝,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孝顺父母主要是生前孝顺,父母亲死后大操大办丧事,与逝世的父母关系不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优良美德在中国百姓中代代相传,辈辈仿效。而其中孝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父母亲在有生之年时,儿女们应该给予供养、关爱、敬重。生活上精心精意给予照顾,精神上无微不至给予关爱。而父亲、母亲逝世后,大操大办丧事。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对死者而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第二,喪事大操大办,是一件劳民伤财,铺张浪费的事情。例如3年前,我表弟的岳父逝世。岳父家几个小舅子家经济条件都是靠力气吃饭的。可他们非要大操大办丧事。都管负责人就按主人家兄弟们意思操办。宰了一头牛,杀了2头大肥猪。按照我们当地习俗:“人死饭锅开,不请自己来”。请了二十几个帮忙的。每人每天一包中档烟。7天丧事期间。不仅仅是四周邻居天天来吃饭,而且请来花鼓戏剧团,搭台唱了两天花鼓戏。那些从四乡八里赶来看戏的群众,也毫不客气地上桌吃饭。丧事办完,7天花费共16万多元。每家分摊4万元。第二年不巧表弟的二舅老患上肺癌。四处借钱住院治病。兄弟们也因为父亲的丧事用多了开支,一个个也爱莫能助,悔不当初了。
第三,厚养薄葬是一件移风易俗的事情。需要你、我、他共同倡导这个风俗。九十年代末,我85岁的老父亲中风后在我工作的县教育局家属楼逝世。老父亲中风时,恰逢我被武汉某大学研究生班录取了。为了伺候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我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整整守护了他一年多,至到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因此,老人逝世后,我简单的办丧事,不收人情不做道场。在机关领导大力支持下,热热闹闹为他开了追悼会。虽然说没有大操大办,但是并没有人说我不孝顺。
这就是我对老人逝世后大操大办孝顺与否的体验和感受。我是一位年过70岁的老人。我迟早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我给子女曾经多次交待,丧事从简,决不可以大操大办,火化后朋友圈发个信息就行了。不惊动任何亲朋好友。静静地来到这个世界,也静静地告别这个人世间。
请各位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反思婚姻家庭成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反思婚姻家庭成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