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婚姻家庭法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婚姻家庭法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样是原配,同样是包办婚姻,鲁迅、徐志摩和朱自清他们妻子的命运为何迥然不同?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孤独的,痛苦的,也是残忍的。只有婚姻之名却无婚姻之实,几十年如一日的冷漠,主要是在思想上的不对等,认知上的不对等所造成的。说明鲁迅对封建思想的厌恶,而有着传统观念的朱安成为受伤者。就形成了没有爱情还可以有亲情,没有夫妻情还可以有兄妹情的形式婚姻。
徐志摩尽管不喜欢张幼仪,还是履行了夫妻的义务,是徐志摩的多情无法转变为负责的丈夫,所导致的婚姻破裂。徐志摩浪漫多情的爱情观跟张幼仪的审视态度的差异。一个多情的少爷,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在某种特定下的必然产物。
朱自清和武仲谦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他们彼此对上眼了,都很满意对方。武仲谦端庄贤惠,任劳任怨,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她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朱自清心里清楚妻子为了他,为了这个家所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所以他一直心存感激。
以上三位的婚姻主要在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的差异,所形成的婚姻迥然不同。
发生在鲁迅、徐志摩、朱自清他们原配身上的悲剧,其实是一代人的缩影。
民国时期是旧的封建礼数灭亡的开端,新思想浪潮的崛起。在这一起一落的碰撞当中,衍生了不少的悲剧,这些悲剧尤其发生在饱受封建礼数迫害的妇女身上。
我今天所言正是三位包办婚姻的女子,她们看似相同的命运,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局。这三个人里有的人从迫害走出来,“一遇风云便化龙”;有的人至死身边都无一人陪伴;还有的人虽得所爱,却要深受婆婆的排挤。
张幼仪出生名门望族,徐志摩是一个富家少爷。两人之所以在一起,主要原因还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欣赏徐志摩的才华,有心想给妹妹找一个如意郎君,加上徐父看中张家的政治经济地位,认为两家联姻,于徐家有益而无害,便由徐父做主,应下两人的婚事。于是本在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张幼仪,年方十五就辍学嫁入了徐家做少奶奶。
当徐志摩首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的时候,曾以一种极其讥讽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可见他对这段婚姻是不大满意的,两人的成婚在他看来,不过是:“媒妁之言,受于父母之命。”尤其是当徐志摩遇上林徽因以后,更是一心扑在林徽因身上,对于身怀六甲的妻子不问不顾,要同她离婚,让她打掉孩子。婚是离了,儿子却在张幼仪的几位哥哥的帮助下生了下来,而且张幼仪毕竟读过几年书,虽是深受封建礼数迫害,但是后来仍旧能够振作起来,而且徐家除了徐志摩,徐父徐母都对张幼仪不薄,并且将之收为义女。后来张幼仪在兄长协助下,不仅在思想方面得到了蜕变,协助几位兄长在社会、在商场均获得令人赞叹瞩目的成就。
朱安苦不苦,想来是很苦的。她一心想讨大老爷宽心,终究不得其道。但是朱安所受的待遇,偏又没有张幼仪那样凄惨。虽然两人也是奉命成婚,而且还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以病危为由,把远在日本的鲁迅骗回国内成婚,据说当时鲁迅婚后三四天就走了,但是根据周作人的日记,两人是八九月份动的身,可见鲁迅先生结婚后,还是在家中待了个把月,并且鲁迅与徐志摩不同,他一生未与朱安同过房。
固然是没有办法满足朱安的心愿,鲁迅又何尝不是想朱安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个人认为包办婚姻是时代的产物,而婚姻的具体状况却是受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所受教育理念的差异决定的。同时受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心境所左右。所以虽同为包办婚姻不同的人会过出不同的结果,而且可能有天壤之别。
在婚姻问题上,每个人的自我感受和婚恋标准各不相同。最主要的,是作为婚姻主体的男女在思想意识、行为做派上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他们的婚恋结果也有天壤之别。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痛恨包办婚姻,也接受不了大字不识的朱安。而朱安长期以来又受从一而终和传统夫权思想的影响,不可能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和行动,所以只能默默忍受这种名存实亡、无爱无性的婚姻。除了无奈和隐忍,朱安穷其一生从未有过任何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和举措,她的“认命”跟那个时代有关,也和她没有受过教育有关,可以说,她的悲剧是鲁迅造成的,但同时,也是她一直依赖“丈夫”造成的。
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特质就是浪漫多情,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和他灵魂匹配的女人。他一开始就从骨子里看不起张幼仪,故此才会“渣”的在张幼仪怀孕期间提出离婚。所幸的是张幼仪家世好,有哥哥帮忙,有徐父支持,终于在跌入谷底之后重获新生。张幼仪是那个时代的励志典型,是一个女人经历苦难婚姻之后的涅槃重生。
朱自清也是一代文豪,他的散文《背影》写出了父子深情,我们上学时在课本上都已学过。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媳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百般挑剔。朱自清在外求学,并不知妻子武仲谦在家里所受的委屈,只是感觉到她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偶尔回家一次,就总是看到妻子一个人坐在屋里流泪。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女人处境的艰难可想而知。生育6个孩子,长期奔波劳累,导致武仲谦很早就去世了。她去世之后,朱自清写了《给亡妇》来纪念她。
对比一下这三个女人,虽然最后结果有所不同,但在婚姻生活中,大都苦大于乐,为婚姻为家庭牺牲很多。
当今社会,女性地位已经提高很多,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祝愿新时代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未来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
最主要是这些女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没有什么命运,只有不同的性格造就的命运,逆来顺受的最后结果就是害苦自己,什么深明大义,无非是你不敢反抗,给自己画地为牢。人首先认可自己,才能更好爱别人,并且好好成就自己,人只活一辈子,为自己活着最重要,反抗是爱自己第一位。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这句话在鲁迅、朱自清和徐志摩三人原配朱安、武仲谦和张幼仪身上有相当的印证。
朱安是典型封建女性,性格温顺善于家事,出嫁从夫以夫为天的观念深刻于心。婚前在外就读的鲁迅曾写信回家提出让朱安去上新学放开束脚的要求,但后来并没有,朱安依旧不识字裹小脚。也许是时代巨变让她无所适从,只有从小深根蒂固的封建思想教义才能安抚她的心,或者说她适应不了新文化下的生活状态。而且她很崇拜鲁迅,以之作为这样一位光辉人物的妻子为自豪,怯于面对外面的新世界同时也舍不得离开深爱崇敬的丈夫。
偏偏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最是反封建痛恨旧制度,朱安的一切都不符合他对伴侣要求,甚至为自己妥协这个婚姻而痛苦,朱安就如他反抗战斗的一次失败无能。基于明白朱安也是被封建残害的牺牲品,这种局面错不在她,出于同情没有强制离婚也愿意给予她物质生活保障,对朱家也适当关照。除此之外不愿再妥协,彻底屈服封建制度旧势力的压迫。
如果朱安遇到的是朱自清这样虽接收新文化教育学习,但思想上还是大部分保留着旧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也许境遇会好不少。朱自清和原配武仲谦虽也是旧式婚姻,但两人性情相合,所以婚姻生活和顺,这跟婚姻制度无关。武仲谦忧劳成疾早逝,朱自清贯彻“男主外女主内”对她不够关切有一部分责任,武仲谦频繁生育对身体到底损伤,又对家务事事不放心亲自操劳过度,这是很大部分原因,此外对朱家人(尤其朱自清父亲)的不满苛责忍气吞声是又一重原因。不过那个时代反抗夫家长辈刁难苛责的是很难的事。就是这多重原因造成了武仲谦早逝的命运。
张幼仪作为几十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民国徐林张陆四人爱恨纠葛热门话题的当事人之一,由被同情到钦佩赞赏,可谓是十分华丽的逆袭典范。
张幼仪家境好,受到过新文化侵染和先进教育,性格坚韧心怀大气眼界也不狭隘,有新式女子的理念,“君若无情我便休”,在家人作后盾支持下,离婚后很快振作去读书学习,并且走出家门,把她被前夫视为呆板无趣的出色的宗妇能力施展在社会事业上,教育经商理财,样样得心应手,成为新时代的事业女性,绽放耀眼光华。
可见,虽然每个人都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甚至制约压迫,但不同的性格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结局。自立自强才是每个人最大的依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姻家庭法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婚姻家庭法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