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姓氏与婚姻家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姓氏与婚姻家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姓、氏、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春风遇蘭香满亭,寒雪遇梅占花魁。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翻译过来就是:在周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男人的称为氏,女人称为姓。氏是用来区分贵贱的,贵族才有氏,普通人只有名字没有氏。姓氏用来确定婚姻是否可行。氏同姓不同,可以结婚;氏不同姓同,不可以结婚。周朝之后,姓氏合二为一,但都是用来区分贵贱和判断是否可以结婚的标准。世家贵族没落之后,姓氏就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是用来标志家族血缘的符号。
姓名氏都是为易于区分才产生的。
一、姓
“姓”的本义是“生”。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另外,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总的来说姓是按部落来命名的,出生在哪个部落就取哪个名。氏是为了区分一个部落里的人而取的。名则是为了区分家里的人而取的。
男女双方都是同一个姓氏如果结婚了有什么不好的吗?
同姓根本不是问题,同性才是问题。“同姓不婚”是我国封建社会遗留的习俗。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禁止近亲、同宗、同姓结婚,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对优生优育问题有正确、完整的认识,因而对同宗同姓结婚一概禁止。现在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我国婚姻法只是不允许近亲结婚,同姓和近亲是两码事。
同姓的人是可以结婚的,不过要注意以下两点:(1)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比如直系,三代以内旁系等。(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希望两个人在一起,是相互融合,相互包容,能够互补的一对人。祝你们幸福哦!
北方民间:同姓氏结婚克子,孩子容易夭折,或不得善终。夫妻生活不和睦》。。朋友别信,什么年代了,只要真心相爱什么都不怕,你命由你不由天。祝你幸福我是北方人,我没有听说过的,但是我有一个亲戚,两口子都是一个姓氏一个名字的,现在结婚都十多年了,而且过的很美满的,不要听信迷信的东西而耽误自己的幸福生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姓氏与婚姻家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姓氏与婚姻家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