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婚姻家庭编改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婚姻家庭编改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所谓的族谱好多都是后世重修的,到底靠不靠谱?
以前编族谱大乡要请进士,小乡村无资力(钱财),起码要请举人。我见过绝大多数村,只要能识字,就敢编。国外有知名学者(名字已忘记)说,不读历史,永远是孩子。意思是无论文化多高,不学历史永远是孩子。族谱作用是“奠系世,辨昭穆″,要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
谢邀!回答:书写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通过族谱,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祖宗和祖辈及本家族之人的历史状况,从中认识本族人之功过是非,取其德行,避其过失。所以,族谱必须要求真实无伪,确切无虚,人常说的靠谱不靠谱?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族谱不够真实,那就失去谱的意义。族谱是一代一代书写下来的,书写家谱必须严肃认真,诚实对待。大部分的族谱是真实可靠的,但是有一些后辈为了显赫自己的家族,伪造了一些事实,注入其中,造成了“伪家谱”,成了不靠谱的作法,是一种不道德的做法,是一种有损于祖宗的行为。
靠谱的有,但不多。但个人认为绝大多数不大靠谱。
中国的改朝换代,除了宋太祖陈桥兵变,满清皇帝逊位等个别案例,其余无不是在腥风血雨中,在战乱杀戮中完成交接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连士大夫权贵阶层尚不能保全性命,况黎民百姓呼?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下,在保命与保谱之间抉择,我想都是选保命。即使有的家族携谱逃生,在颠簸流离中,也是生死各由天命,即使有幸逃生,也可能是兄弟父子天各一方,所以很难能有流传有序的谱书存世
所以,个人觉得家谱如果是在清朝修的,谱中关清以前的明、元、宋等记载,大多不可信。如果有幸有明朝修的谱存世,那明以前的元、宋、唐等记载也不大可信。因为古代没有U盘,没有百度云,口口相传,难免有误。即使记载于案,也有破损遗失发生。
还有,中国人历来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习惯,更有攀龙附风的心理,所以对于某些人声称的传承,除孔孟颜曾等及张天师后裔,大多都可一笑置之。
族谱是人写的,大多数靠谱,但个别地方不靠谱。我村一个人参加写了谱,对自已的父母极力歌颂和美化,实际上他父母生前是一个极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小人〈丑陋〉,有点不挂齿。所以对谱内的美言千万不能当真。
要清楚族谱到底靠不靠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族谱的编纂过程,二是族谱的内容。
正如题主所问的那样,是后世“重修”的,那么有重修,就一定有初修或者称创修。创修族谱一般是族内某些读书人出于敦本笃支之意而创修(这里还应该了解墨谱,墨谱是没有付梓刊刻出来的族谱,影响力不如付梓谱,但可以作为族谱编纂的重要线索),其后,会有族人不断进行增修,增修一般都是在老谱的基础上进行增补,约定成俗的是三十年一修,尽管往往限于资金、战乱等各种因素,很多宗族难以达到,但是还是有宗族能够保持族谱修撰的连贯性(如皇族玉牒)。所以,如果说因为是重修的,所以族谱就不靠谱显然是不成立的。
而从族谱内容来分析,最主要的是世系,尤其是始迁祖以后的世系,常常占据族谱的大部分,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族谱的记载还是比较真实的,但始迁祖以前的世系就值得深究了,因为很容易出现所谓的攀附等现象。除世系以外的内容,如墓址、文集等,也比较真实,甚至有的族谱会保留很重要的史料。
那么,影响族谱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第一个因素是时间,时间越远,对前代的记忆就越模糊,记载也就可能出错。其次,就是修谱人的水平,修谱人水平越高,族谱价值越高,如清末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其主持修撰的《东安王氏庚申宗谱》仿照方志体例,总共分为一百五十四卷,其中谱首六十卷,世系图考九十四卷,谱中对祖先迁徙来源、族内名人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此外还包含明末“蕲黄四十八寨”等重要史料。再者,还有资金等其他因素,实地采访、族谱刊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族谱编纂之后,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刊刻,所以只能成为墨谱,也有很多宗族因为资金匮乏,所以只能无限推迟续谱的时间。
《东安王氏宗谱》(图片来源于百度,侵权请删)
所以,如果从寻根角度来讲,族谱是否靠谱,这个的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如果就学术研究来说,正如许多学者达成的共识一样,我们其实不必要去纠缠族谱的记载到底符不符合历史事实,更重要是考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事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姻家庭编改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婚姻家庭编改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