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婚姻家庭古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关于婚姻家庭古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婚姻蕴含哪些文化内涵?
婚姻习俗的产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宗教等等
我国讲究礼仪之邦,把婚姻也当成了“礼仪之本”“人伦之始”。
天地生万物,万物分男女,男女有夫妇结合,只有才会有父子,父子后才有君臣,之后有上下之分,有了礼仪制度。
婚姻也讲究门当户对,古代施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级。
古人婚礼讲究礼仪规格制度。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是齐州(今山东一带)人。考取了进士以后,在密州担任通判官。当时的苏东坡,就是这里的刺史。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刘庭式在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经认识本乡里的一位民家女子,并确定了婚姻关系。只是还没有付送聘金。
后来,刘庭式当了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途远大,鹏程万里。可是那位女子,因生了一场大病,两眼全失明了。女子的家庭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对他讲:“那位女人已经瞎了双眼,你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的家庭,就另行择亲吧。如果你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同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我若是违背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得年老,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信诚,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共处,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这些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受感动,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这个基石,要摆得正,那么,这个国家与社会,也就稳定,坚固,繁荣,昌盛。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这个基石,如果摆得正,那么,家庭也就能够和睦团结,欣欣向荣。而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又是夫妻关系的基石,夫妻二人,都应该有诚信、善良、互敬、互爱的品性,这样才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说到底,提高人的心性,使大家都变得善良,真诚,正直,宽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言浅,特引古训数则,以申其意:
《后汉书》:“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注:下堂:逐出家门)
古代婚姻两个人结婚是和二姓之好。上以示宗庙,下一继后世矣。。就是把两个不同的姓氏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你告为我们家天娶进新媳妇,并且延续香火。并且呢,还要按照咱这个周礼当中嘉礼的三书六礼来进行。
三书六礼又包括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婚礼就是亲迎礼当中的。正婚礼。
复兴文化婚礼先行。
我们现在的人找对象,很多只谈条件,缺乏找对象的基础理论来支撑,所以漫无目的又漫天要价的谈条件,这是比较片面的,也是比较业余的做法。一个男人要和一个女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没有牢固而亲密的结合,长期生活在一起是不现实的事。
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男女的婚配有三合,分别是天合地合人合。合则成亲,亲则密,密则无间,无间则固,固则久。不合则有嫌,嫌则怨,怨则生隙,有间隙则疏,疏则离,离则分。
从这段真理看来,我们很多年轻人,在第一步就错了,相合的工作,都还没准备好,也没完成好,就走入婚姻,这是很多不幸的开始。就跟盖楼一样,第一层楼都没有盖,就直奔最高的那层先封顶竣工,显然这个楼是不会牢固长久的。
我们古人管男女青年结婚,叫般配,天作之合,叫成亲,叫门当户对,叫天长地久,叫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心心相印。这些说法,都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有深层的道理的。
天作之合,讲的是天合。我们现在讲,两个人一见钟情,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喜欢,这其实就是同气相感的天合之合。如果天合都不般配,两个人在气质上都不相类,也不相似,都不能互相吸引,后面的地合人合再契合都很难长久。我们说的夫妻相也是天合的一种表现。
这里要注意一个传播甚广的谬论,认为两个人要互相矛盾,甚至相反的人,才能互相弥补。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和说法。记住,人只有相类相似才能相亲。
门当户对,讲的是地合。是背后两个家庭的般配,什么样家庭的男孩,和什么样家庭的女孩结婚。我们现在说,结婚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只是片面的说法。地合只是三合之一,而不是男女相合的全部。
我们平常说的棒打鸳鸯,是地合的权重,大过了其他两合的表现。
永结同心,心心相印,讲的是人合。是两个人经过婚前的相识和了解,能够打心里合到一起去。如果俩人心都想不到一起去,各怀心腹事,即便天合再般配,家世再般配,婚姻也很难长久。
理解了天地人三合的男女三重般配原理,恋人关系中的亲疏原理,我们才能从真理出发事半功倍的来指导自己的找对象这件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婚姻家庭古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婚姻家庭古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