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合同纠纷还是借款纠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合同纠纷还是借款纠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合同欺诈与诈骗有什么区别?
每日讲法为您解答,每日讲法是一名执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很高兴与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合同欺诈与诈骗有什么区别?
在每日讲法看来,合同欺诈与诈骗主要区别是,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欺诈可能仅需承担民事责任,诈骗罪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合同欺诈一般是指,欺诈人故意将不真实的情况告知他人或者隐瞒应当告知的真实情况,使他人产生误解,从而做出意思表示。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陈述的是不真实的事实,并且可能导致对方陷入认识错误。但是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二)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而使他人陷入认识错误的行为。
(三)被欺诈人因欺诈陷入了认识错误。认识错误是指,对合同的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有误解。一般需要被欺诈人的认识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有因果关系。
(四)被欺诈人因为认识错误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区别主要是适用的领域、规范的秩序、诈骗的手段不同。但是,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原理是一致的。
刑法分则共规定了13个“诈骗”罪名,其中,刑法第266条规定了普通诈骗罪,其他章规定了12种特殊诈骗罪,包括合同诈骗罪。既遂的“诈骗”罪共同的独特的行为过程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 作者认为,就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而言,诈骗与其他非法占有目的的犯罪是对立关系,但贪污罪因法律拟制可能除外,如,诈骗与盗窃罪就是对立关系,构成盗窃罪绝对不构成诈骗罪。司法实践有时认定不清,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具体而言,合同诈骗与普通诈骗的区别如下:
- 发生的领域不同,普通诈骗罪发生在生活领域;而合同诈骗罪发生在市场领域。作者认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至少一方是市场主体,双方均不是市场主体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 使用的手段不同。之所以被称为合同诈骗罪,顾名思义,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在经济往来过程中,使用了“合同”这一道具。我们认定合同诈骗罪时,不能狭义理解合同形式,应当以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认定,口头、其他形式可以作为“道具”。
徐剑随笔,仅供参考。
民法上的欺诈与刑法上的诈骗罪常常发生规范竞合,也就是说凡是构成诈骗罪的行为都同时构成了民事上的欺诈,但构成民事欺诈却不一定构成犯罪。因为许多民事欺诈只是故意陈述虚伪事实和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并从事民事行为,而并没有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合同诈骗罪也是一种合同欺诈行为,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都实施了欺诈行为;这种欺诈行为都是行为人故意作出的,往往会对受欺诈方造成损失;在法律后果上,所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归于消灭。但两者也有区别,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在故意的内容、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的范围不同。
合同诈骗罪不仅适用于合同订立阶段,也适用于合同履行阶段。而合同欺诈仅适用于订立合同阶段。
2、主观故意有所不同。
诈骗罪在主观上必须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无资格订立合同、无履行合同能力等而故意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诱骗对方当事人与之签订或者履行合同,以达到骗取、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把订立合同只是作为一种诈骗国家、集体或者他人钱财的手法。而在一般的合同欺诈中,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法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以骗取、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例如,一方当事人采取欺骗手法与对方签订合同,将质量次的同种产品充当质量高的产品出售给对方,或者将某种型号的产品充当另一种型号的产品交付给对方等,这种行为是一般合同欺诈行为,而不属于合同诈骗,因为一方当事人虽然实施了欺骗行为,但履行了“合同”,即按“合同”要求交付了全部货物。再如,行为人自己有实际履行能力,也打算履行合同,但为了取得对方信任,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信誉好的他人名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了合同,行为人这种欺诈只是为了达到签订合同、出售自己的货物以换取对方的货款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骗取对方的货款,因此,不宜定为合同诈骗。因此,与一般合同欺诈相比,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大。
3、客观后果不同。
合同诈骗罪必须以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为构成要件,而一般合同欺诈并不以此为要件。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但骗取的财物未到达数额较大的程度,则不以合同诈骗罪论处,而以一般合同欺诈处理。
两者在产生的法律后果上也有区别:诈骗罪中的合同应作为无效合同处理;而一般欺诈中的合同,除了损害国家利益的外,一般作为可撤销的合同对待。
诈骗和经济纠纷区别在哪里?
诈骗与欺诈两个名词,一个涉及刑事犯罪,一个涉及民事纠纷。同样是“诈”,为啥结局却天壤之别呢?区别如下:
1. 诈骗一词,解释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欺诈一词,尽管有不实行为,但非骗取他人财物,而是交换他人财物,捡便宜,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它品牌充彼品牌等。
2. 诈骗的前提基本是强调无偿获取,欺诈的前提是付出获取。比如,消费者买新车,却被车店以旧车冒充新车出售,或以事故车冒充新车出售,这是欺诈;消费者买车,骗子从消费者处拿到钱后消失了,这就是诈骗。
3. 有人会问,法律规定,先履行一部分合同,而后不履行,有的也是诈骗而非欺诈,为什么?此种情况有两种不同结果,一种是民事纠纷,一种是诈骗。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心理,如因客观原因,确实导致后续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比如倒闭、材料涨价继续供货会大亏等,不履行不视为诈骗,只是纠纷。但如果以先履行一部分作诱饵,目的在于骗取后期货款,则肯定是诈骗。
诈骗犯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重要的有几点:诈骗人是否有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目的;实施了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手段;受骗人在欺骗人的欺骗下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将自己财物所有权交与诈骗人占有或所有。
而一般经济纠纷中,一方开始并没有非法占有另一方财产目的,只是因为经营困难,导致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在履行合同中,一方隐瞒事实真相只是为了拖延履行,还不能据此判断就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而实施诈骗。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完全区分一般的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是困难的。在当前经济下行情况下,一有经济纠纷,有人就喜欢用诈骗罪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公安机关往往以经济纠纷为由不予受理就是这种考量。
区分诈骗罪与经济纠纷可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纠纷发生后一方有否还款意愿。如果他还在不断或多或少还款,不宜定为诈骗。
二看是否躲避与潜逃。如果欠款后有意长期躲避,不与人见面或联系,就有诈骗嫌疑。
三看欠钱人金钱用途。如果借钱后主要用于生产经营以外的个人用途,如个人挥霍就可认为有诈骗嫌疑。
总之,要定出绝对的区别是困难的。有些要随着事态发展来确定罪与非罪界限。
根据上面提供的资料,个人认为题主的本问题还难以说就构成了诈骗罪。一是你是受别人指示将钱投入进去的,估计是投资入股,但最后根本没有,看来就只是一般的借款,属于债权而不是股权。二是从给定的有限条件看,也难以看出公司老板就不承认你们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只是不承认你们之间的股权关系。三是老板也没有不还款的意愿,也没有潜逃。因此还难以作诈骗罪处理!
我认为是不是这样,一方出钱一方没有出钱,还拿钱跑了叫诈骗!
双方都出钱了,可是在分钱的时候分不清楚,都认为自己拿的少,协商不出结果的,叫经济纠纷!
不是很懂,我自己这样认为!
你好!这里是众和法律为你提供咨询服务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多人分不清经济纠纷和诈骗罪的区别,如果有人借了钱迟迟不还,是否构成诈骗罪?但是为何很多经济纠纷的当事人去警察局报案,警方却不受理呢?所以众和小编给大家解释一下经济纠纷与诈骗罪的区分。
首先,一般来讲,这里的经济纠纷是指债权债务关系,比如就像上述中提到的,别人借了自己的钱却迟迟不还,可能才认识几天,可能写了一张很随意的欠条等等。当事人觉得自己是基于信任才借给对方,但是对方各种理由不还钱,这就会让债权人认为对方是否存在诈骗行为呢?那么,什么情况才能算是构成了诈骗罪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要注意的是,这里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里强调的是他的一个主观犯意,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所以说诈骗罪的这个“骗”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区别对方罪与非罪很重要的一点。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后,选择报警却不予立案的原因。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咨询,或者添加头条号私聊咨询
经济纠纷与诈骗的区分问题,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很多人知其一不知二,知其表不知其理。我说一些简单的区分法:
一是从主观目的区分。诈骗必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经济纠纷则没有这个目的,只是权利的争议。
二是从方法上讲,诈骗都是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象的方法;而经济纠纷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都是明显的违反合同或约定以及法定义务。
三是取得财物的意愿不同。诈骗一般是被害人受骗之后,主动而自愿的交出财物的所有权;而经济纠纷则是对所有权具有明确的争议,不愿意交付争议的财物所有权。
四是诈骗行为都是上述一、二所言目的和手段融合存在,经济纠纷就没有这种情况。
五是经济纠纷有时也带有欺骗性质,但与诈骗的目的性有本质区别。这个区分更需要法学理论功底,一般人不会研究这么深透。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所谓诈骗,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的行为,即为诈骗。
诈骗和经济纠纷的不同在于,有没有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有没有非法去的财物所有权的故意。
在实务中,要区别这两者主要是以下几点:
- 不是所有隐瞒真像或者编造谎言取得财物的行为都是诈骗,如果当事人是因为有难以启齿的理由而借得财物,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没有履行能力,那么一般不认定为诈骗。
- 对于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是看行为人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事实上有没有还款的行为,或者说准备还款的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来看,其并没有返还财物的意思表示,那么是可能认定为是诈骗行为的。
对于一般的经济纠纷,建议先去协商,调解,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觉得自己可能被诈骗了,第一时间联系警察,报警,立案,及时止损,配合警方才能提高找回财物的可能性。
起诉欠钱是仲裁好,还是法院好?
不能说谁比较好,因为起诉和仲裁适用的前提条件等都是不一样的。
若想要申请仲裁,必须在事先的合同中约定有仲裁条款,或者在纠纷发生之后双方签有仲裁协议,都同意进行仲裁,才能申请仲裁。如果对方不同意进行仲裁,你是不能进行仲裁的。
那到法院起诉就相对比较宽松一些,没有双方需要事先同意这样的前提条件。
此外,仲裁是不公开的,法院起诉若无特殊情况是公开进行的。一般涉及到大型的公司之间的纠纷,如果起诉到法院公开后可能会对其形象有一定影响,因此会有部分公司选择不公开的仲裁。
如果你是起诉欠钱,在没有事先约定仲裁协议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对方很难同意仲裁,因此若无特殊情况建议你通过向法院起诉方式进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同纠纷还是借款纠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同纠纷还是借款纠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