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区分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最近一直有人问我,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区别是什么?合同诈骗罪与民事合同纠纷的区别又是什么?律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准确的标准?
坦白说,法律并没有给出一个精准的区分标准。
我们知道,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从辩方的角度,如何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这里有人会说,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在控方,辩方不需要证明行为人无罪,只要检察院证明不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就是无罪的。
但又有几个案子,控方是完全举不出证据来证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所以,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案件的指控与辩护,最终还是演变成了“看谁的举证、质证更有说服力”。如果辩方仅仅是以程序上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来进行对抗,通常无法动摇控方的证据体系。
总结一句话: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法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作为认定标准。实务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全案的事实与证据,综合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来“对抗”控方作出的不利认定。
根据王作富教授的观点,合同诈骗行为与合同欺诈行为之间之间的相同点在于:
第一,行为人主观方面都具有欺骗对方,使对方的认识陷于错误,从而违背其真实意思与之签订履行合同的故意;双方都有从对方获取不当利益的意图。从这一点看,合同诈骗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完全包容了合同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但显然前者的内涵又要比后者的内涵丰富。第二,行为人客观上都具有欺骗对方的行为。其行为方式也无多大区别,都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是利用对方错误等作为或不作为。
卖错型号产品,构成欺诈吗?
你好,我是杭漂乐哥,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卖错产品不是故意的不够成欺诈,因为这个主要看是不是主观故意的,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卖错了产品,可以跟客户诚恳的解释道歉,退还差价,客户一般都会理解和接受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视频加载中...您好,我是北京安博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部律师,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欺诈需要具备欺诈的故意,如果没有欺诈的故意,就不能认定为欺诈。
第二,在您陈述的这个情形当中,对方声称要告你们。如果真如你说的,你没有欺诈的故意,是很难获得支持的。是否存在欺诈的故意,最后还得以法庭的认定为准。
以上是我对您的提问的建议,仅供参考,祝您一切顺利。
首先,明白什么是欺诈,所谓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因此,从理论上说,当你并非存在主观故意,是不构成欺诈的。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欺诈行为的认定,并非是根据行为人的辩解进行认定,而是应当综合行为人是否主观明知,客观行为、专业素养、履约情况和售后条件等综合进行认定。
因此,本案对于销售员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予以阐述。
如果,顾客坚持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作为销售人员,也不用害怕,只需要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就行。
祝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案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