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合同纠纷与合同欺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合同纠纷与合同欺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事纠纷,发现合同诈骗法院该怎么处理?
两种情形吧 ,如果是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民事诉讼案件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应当中止审理,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但是如果你想以合同诈骗为由报案,这就需要仔细收集证据,通常公安机关对此都很谨慎,避免将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通常会告诉你不予立案,建议你走民事诉讼。
一般来讲,民事纠纷中发现刑事案件,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
以下以两个案例:
案例1: 魏某涉嫌诈骗案
魏某分别从王某处两次借款人民币共计22万元,借款理由是自有公司的生产经营,借款期限期限一个月。到期后魏某未能如期还款,便再次与王某约定每月付给王某利息4500元,如此重复操作至2014年5月共计支付了6万余元。后魏某为了还款,将自己占有的一辆黑色奥迪车行车本和车钥匙交给王某顶账,未办理抵押登记。王某偶然发现该车系魏某从北京某汽车租赁公司租赁的车,车主为马某。遂诉至法院要求魏某还款。法院审理案件中发现魏某涉嫌诈骗,遂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案例2、李某非吸案
刘某从李某处借款10万元,逾期不归还造成纠纷。李某将刘某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过程中,发现李某作为原告的类似案子,本院已经审理10件,已立案待审理的六件。经审查,原告刘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法院将同类案件一并中止审理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如果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民事案件涉及合同诈骗,即涉及了刑事犯罪,无论是原告涉嫌刑事犯罪,还是被告涉嫌刑事犯罪,现在法院的一般的处理方式,是驳回原告的起诉。
法院会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如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合同诈骗犯罪,原告可再行主张。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什么合同是诈骗合同?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六条,列举了合同欺诈的10种表现形式:
(一)伪造合同;
(二)虚构合同主体资格或者盗用、冒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
(三)虚构合同标的或者虚构货源、销售渠道诱人订立、履行合同;
(四)发布或者利用虚假信息,诱人订立合同;
(五)隐瞒重要事实,诱骗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订立合同,或者诱骗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
(六)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
(七)恶意设置事实上不能履行的条款,造成对方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
(八)编造虚假理由中止(终止)合同,骗取财物;
(九)提供虚假担保;
1、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的合同;
(2) 运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的合同;
(3) 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的合同。
3、建议在签合同之前,核实好合同的真实性,以免上当受骗。
与协商协议内容相悖,且不符合真实诉求的,违背当事人意愿,且对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及精神伤害的属于诈骗合同,合同在签署时需要注意附加条款及相应增项,若为纸质合同务必保留原件,并进行封装,若为电子合同需要在专业机构引导下进行存证,确保合同真实完整。若后期遭遇司法实践,亦可通过存证结果对判定做出合理合规举证。
注意!这5种合同不要签,都是诈骗合同!
大家好,我是中公法考的小编,我将会和大家一起学法、守法、知法、用法!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合同诈骗,常见5种形式的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陌生,玩笑话是:把自己卖了,还在给别人数钱!
实际上,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或者是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
常遇到的就是一开始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使你对某件事物或者事情产生一定的概念,签订合同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实际情况与介绍相差甚大,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遭遇合同诈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同纠纷与合同欺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同纠纷与合同欺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