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判决后的合同纠纷执行时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判决后的合同纠纷执行时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已经得到法院判决书,打赢了官司,属于经济赔偿,申请执行后法律有没有约束执行期?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在法院(不是所有法院)无故不执行,例如原告胜诉后的官司费用,法律规定由败诉方支付,可法院只给双方调解书(判决)书,败诉方不负判决法律责任,不支付原告官司费用,一托二三年,法院也不执行法律规定的逾期利息,亢害原告人的权益,法律随意性在法院执行工作表现太突出,望法律界能高重视一下🙏🙏🙏
有。权利人必须在二年内申请法院执行。执行立案后基本不过期了。但法院为追求结案率。在对方无财产可执行时。就终止本次执行结案。案件就睡在那里了。法院把球踢给申请人。即,什么时侯见对方有财产再来法院申请启动第二次执行程序吧。这就是很多法院人大报告时见到院长在台上大声说。我院执行案执结率98%。其实,大量终本案睡在那执行不了。有的被滥用终本程序了。
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是六个月,这个期限不能延长,但可以中止。六个月期间,如果对方也就是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就要终止本次执行程序,待有执行能力后恢复执行。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有一个终本案件数据库,定期查询财产,有财产的就会反馈到执行法院恢复执行。
执行期限是有明文规定的,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公告送达文 书、暂缓执行等不计入执行期限,并且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期限。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各地法院执行不一,这也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是案件情况使然,比如被执行财产有多位债权人,处理起来要经过多道程序,时间自然会更长。
现实中大多数案件执行完毕都超过一年,甚至好几年都执行不了。举个笔者代理的执行案件,一个合同纠纷,2014年9月判决生效申请了执行立案,执行款210万,被执行人是一家公司,有执行能力,2014年年底主动履行了100万。剩下的110万签订了还款协议,但到期就是不给,各种拖延,承办法官、我多方查找财产线索,发现这公司很多财产都不在公司自己名下,打电话给法定代表人,该负责人总说现在没钱,不在公司,外地出差等等,直到2016年年初,被执行人仍然没有偿还剩余款项。2016年4月,我到起诉时公司的地址查找,发现该公司已不在此处办公,随后我申请法院出具调查令,调查法定代表人的社保信息,查出被执行人新的办公地址,法官带着法警,到被执人新的办公地址执行,被执行人公司的人还抢夺执法仪,法警当即拘捕公司涉事员工和法定代表人,第二天被执行人就将110万连带所有迟延利息打到了法院账上,此时已经是2016年9月,两年过去,这个案子才执行完结。现在想起来,中间的各种艰辛,各种曲折,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全部执行完毕那一刻,委托人刹那哽咽,我自己也如释重负,总算不负委托。
总之,执行过程千变万化,到底需要多久,要看案子情况,建议申请人自己积极查找线索,多与承办法官理性沟通,千万别坐等收钱,那可能很久也收不到钱。委托律师的话,律师会提出相应的执行方案,委托人也需要积极配合才行。
感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法律是有规定,一般是六个月执行完毕,但是在中国法院有俩大难,一个是立案难,再就是执行难。所以法律规定是一方面,实际执行又是另一方面。
那为什么这么难呢?
首先执行有期限规定,要求胜诉方拿到判决后,必须在俩年内申请执行,如果超过俩年,法院将不予受理。
其次法院需要在一定期间内执行完毕,但法院实际上案子太多,人手太少,根本不可能都执行完毕。
再次,执行需要三方配合才能完成,胜诉方积极提供对方财产线索,败诉方配合提供财产清单,然后法院才能真正的开始执行,如果一味的靠法院有限的人员来了解别人的财产线索,将难度太大。
最后法院执行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一般需要强制执行的案子,对方都不会太配合,需要法院几趟十几趟才能执行完毕,可能所需时间会远远的多于规定期限。
执行难需要破解,但只靠法院一家努力肯定不行,需要当事人在起诉之前就多方考虑,尽快掌握对方的财产线索,进行保全,这样才能在执行的时候提高效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判决后的合同纠纷执行时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判决后的合同纠纷执行时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